【戏说英国】我的英国公婆

作者:何越

最初去英国公婆家,他/她们的生活方式,令我惊讶。

那是2008年,当时我不知道好些英国人喜欢住乡下(我那时认为乡下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)。公婆家就在乡下,对面是草地、牛羊与国家保护森林,可旁边是高尔夫球场。我那时对现代的概念是高楼大厦,不知道牛羊怎么能和高尔夫球场同画框?又疑惑公婆怎么会愿意住在乡下,可家里的家电设备又那么现代齐备?我母亲几年后来访,提的问题更中国特色:“荒郊野岭的,不担心安全吗?”

公公是个商人,他笑眯眯地和我说:“我们英国人都习惯缴高税,和穷人分享。这样社会才稳定。” 我那时对英国资本主义理解非常初级,不知道英国平等公平观已经进入高级阶段,还满脑子“白猫黑猫,抓到老鼠就是好猫”的概念,觉得他怎么那么大方和先进。

那时我向往成为脚踏高跟鞋身着制服的高级白领,以为英国是国内盛传的“最讲阶级的社会”。我也不知道英国劳动力费用那么高,还以为这里“中产阶级都请女佣”。公婆家那么大,可是除了一位花匠,不请其他工人,什么都自己做——做饭、洗衣服、做家务。公公有个硕大的车房,里面全是各色电动工具,听说这是他的玩具房,我简直不可思议——他平时西装上班,怎么回了家就换工装在车房里倒腾,有时还一身脏。

那时我连除草机都没见过,而他有十台,从迷你版到汽车版,从电动版和柴油机版。他最大的爱好是“开着除草车满山坡来回除草”,我无法想象那样的乐趣。很多年以后,我才知道步行或者遛狗去“呼吸新鲜空气”这事基本等同于中国人的“散步”,都是生活常态。这事国人听了绝对纳闷,开窗不就行了?如何一定要外出?把简单的事弄复杂了?答案国人一定也很难笑纳——因为英国长年寒凉,需要开暖气。为了保持室内温度,不轻易开窗。我母亲以前每年来英国,每天必须开窗,不开她就憋得慌;而我先生没法理解“不开窗怎么会憋得慌?”

我看着婆婆打理家务,感觉她可以做小酒店的老板娘。那些我在国内都要打电话找物业帮忙处理的事,她都轻而易举自己搞定。让我觉得同是女人,自己好像特别没用——除了读书,什么都不会。她后来也的确曾经一直笑话我useless(没用)。

婆婆50年代出生,她们这二战后出生的一代,体验过英国老百姓最幸福、自由和平等的年代——披头士和超短裙的60年代,她那些过时了的压舱旧衣物,在我看来都既时髦又好看;她家里那些精美的骨瓷餐具和茶具,都是过去的流行款,现在早已不用,有的摆在橱窗,有的就直接压了箱底。她家喝茶和咖啡,都用大马克杯。最初我觉得真不讲究,怎么不用骨瓷?后来才明白,那些我们国内人追捧的骨瓷、时髦衣物、洛可可式的家具等等,早已不是英国时尚。如今的英国已是去阶级社会,曾经的“讲究”风尚已被“方便”取代。

两人特别喜欢做饭,各种国家风味的做,还相互欣赏。我看他们做中国饭,其实不地道,不过也有四成相似度。中国餐饮讲究的火候,他/她就没概念。可猛火这事在英国,的确有发生火灾的担忧(英国预防安全的警戒线太高了)。爆香葱蒜这中国人热爱的事,最好少在英国人面前炫耀——会被吓死。我听英国著名华裔电视名厨谭荣辉说过,1984年BBC拍摄他烹饪中餐时,专门请了消防队在现场,随时准备灭火。

那时我还以为贵族仍然是社会的重要力量,以为穿着一定要讲究,才会被人尊重。我父母第一次去公婆家,我特意让父母穿得体面,别丢人现眼。现在回看,我真想钻地洞。

公公特别爱开玩笑,谈死如同谈天气,没有半点顾忌。等到现在我能够听懂他的笑话,而且能放声大笑,才意识到当时我的状态多么紧:不单是肢体上的——那时我和公婆见面告别时都要亲吻,我最初绝对是形式上的,身体基本僵硬。而婆婆的亲吻和拥抱,饱含温暖与爱意,现在我大概学到了五成;而精神上的状态,我也已经非常放松。此话很难解释,反正是一种身心的解放。

现在,婆婆再也不说我无用了。她曾经说很惊讶我怎么敢一个人来英国留学,她大概也很惊讶,她这个中国儿媳妇可以最终入乡随俗。而我也很惊讶——原来现实英国与中国教科书里的英国,相差那么远,要花近二十年,才能懂。

作者介绍:何越,英国《金融时报》中文网专栏作家,《联合早报》与South China Morning Post政治评论撰稿人,英国自民党地区议员竞选候选人。

Previous
Previous

【戏说英国】帮你提回家

Next
Next

白露 Bail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