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戏说英国】与英国相遇——英美语言文化差异及生活趣事

文/杜毓斌

2019年秋,我因工作调动来到英国。此前,我一直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工作,自己认为英美语言、文化基本一致,一脉相承应该不会有多大文化冲突。但在伦敦安居之后,竟然连连遭遇文化冲突,甚至闹出笑话,行致尴尬!作为一名在英美两国都生活过的中国人,这种不仅是东西文化,甚至西西方文化碰撞的体验,太值得记录下来,也许可以激发一点启发思考,即使当听个笑话都是善莫大焉。

刚到办公室报到,与英国同事见面,大家认识寒暄,很快进入礼节性关心,询问各自家住哪里。其中两位男同事,虽然年纪老大不小,但因各自的女友都不在身边,于是为了省点租金,就合租搬到了一个公寓。我听说后表示了我的赞许:“你们不但是同事,还是室友(roommate)呢”!未料他们听了我的话,表情顿感尴尬,红着脸说,“我解释一下,我们只是flatmate,不是roommate,我们俩住在不同的房间。” 我这才意识到我用了美式英语中的表达词汇roommate,引发了歧义。英式英语中Flat才是描述一间公寓,而room是描述一间公寓里的不同房间,尤其是卧室。而美式英语,通常用Apartment来表达公寓,而roommate也只是泛指室友,没有他们理解的 “住在一个卧室的朋友” 的意思。我哈哈大笑,马上解释说:我并不知道这个词语的英美差异,绝无暗示他们两位男士同居一室的意思。

英美同属英语家族,然而‘代沟’不小。比如表达服装的词汇就不太一致:毛衣,英式英语是jumper,美式英语是sweater;茄子的英式英语是,aubergine, 而美式英语是eggplant;  足球的英式英语是football, 而美式是soccer(在美国说football则是美式橄榄球)……举不胜举!当一个词语分别在英国美国表达不同含义的时候,可能就有歧义了。有一次,我和一位英国同事一起下班去自行车库,我跟他说,今天的雨下的太大了,我的裤子都湿了“My pants are wet”。他听到哈哈大笑问,“Do you mean your trousers? 你是想说你的裤子湿了吗?” 我说对啊,要不然嘞?他说,你知道‘pants’在英国是‘内裤’的意思吗?我说,你们不是用‘underwear’吗?他说:“两个都用,但你说pants,英国人的第一反应是内裤哦!内裤湿了?会因为什么呢?”至今想想都汗颜!幸好这是跟我是很熟悉也很要好的朋友,否则在大庭广众之下闹此笑话,那可太丢人了。

不幸的是怕什么来什么!我还真在公共场合经历过由于语言表达失误而闹出的笑话。那是一个太公众的地方 --- 唐宁街9号,英国政府新闻办公室所在地,就在唐宁街10号首相府的隔壁。那天去采访,我到的稍微早了一些,离新闻发布会还有段时间,便想去厕所方便一下。我问工作人员,“Excuse me, where is the restroom please? ” 一位新来的女工作人员。她很客气地让我等一下,她去请示一下。两分钟后,她回来了,说,“新闻发布会还有一段时间,那我带您过去吧。” 我心想,这里的安全级别这么高吗,上个厕所还要带我过去?于是,我跟着大姐穿越了好几个楼道,爬了好几个不同楼梯,才看到前面卫生间的标志。正要冲进去,大姐一把拦下我说:不是这里,再跟我往前走。她把我带到了一个标记着“REST ROOM”的房间前。大姐给我开了门,里面正坐着一位保安,说是刚吃完午饭,在那里休息呢。我哭笑不得地解释道:我就是要用下toilet,上个厕所。显然我又忘了我在英国,要说英式英语。美式英语的Restroom 是厕所,而在英国,真有人会理解成是休息室!

近年来,西方社会在性别问题上存在诸多辩论。我感到英国好像特别重视性别问题,在很多公众或官方语言使用中调整了原先的表达。比如“发言人”的“spokesman”和“spokeswoman”被调整为“spokesperson”。在英国,性别不是两个人在一起的障碍,而且有专门设置的civil partnership(民事伴侣关系),我一度错以为一般申请“民事伴侣关系”的往往是同性伴侣。有位同事经常在聊天中提到“my partner”(我的伴侣)怎么怎么样,所以,我一直以为他的性取向是同性。直到有一次,他跟我说,“I am going to get married!”我说,“太好啦,你和你男朋友走入婚姻,一定克服了很多困难,恭喜你!” 他下巴都要掉到了桌上,惊诧地说,跟我结婚的是女士!” 据英国同事说:partner是近几年常用的一个词汇,以此避免性别因素带来的隐形歧视且很多人不再说boyfriend, girlfriend, wife, husband(男女朋友,妻子丈夫)这样的词,不再突出性别,也不再在乎是否举办过婚礼,都使用partner(伴侣)这个词语代替。同性伴侣和异性伴侣都有民事伴侣关系!所以,当你听到别人说partner时候,别再惊讶,也别再揣测了。否则,尴尬的不是别人,可能是自己哦。

在英国,人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表达“What a shame”或者“shame”,字面意思看似为“真丢人”或“耻辱”的意思。据说,很多国人听到这个词时,在脑海里浮现的形象是欧美电影中街头的大妈,在公开羞辱一个不遵守当地宗教或道德的可怜人。但在实际的使用中,这个词汇确实表达“真可惜,真遗憾”。而在国内英语学习中,这种表达往往是“What a pity”这样的词汇,在美国也是多用这样的表达。我在美国生活的朋友第一次遭遇到这样的表达,还真想问对方:“为什么会觉得这事儿丢人呢?” 幸好,我熟悉了这个表达,跟他解释后,他才恍然大悟,避免了尴尬。

如如此类,我遭遇了不小的英美语言文化差异,制造的尴尬和笑料也不少,防不胜防。在英国,我还体会到很多在美国时候没有感受到的东方文化,比如中国的茶文化,瓷器文化,还有从17世纪就开始感染欧洲的‘东方热’,壁纸、家具都在其中。身在西方看东方,看到了我们可能不曾发现感知的中国。虽然文化差异不可避免,但身处海外越久,就越能体会东西方民众的共通性,都追求美好生活,都善良友好。记录下这些点滴,也期盼东西方文明互鉴,和平相处、和谐共生。

作者简介

杜毓斌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驻英国记者。

Previous
Previous

【戏说英国】征稿截止日延至11月30日!

Next
Next

【节气】寒露